您的位置: 孕妇网 > 食谱 > 备孕食谱 > 正文

望月鳝和黄鳝的区别|黄鳝怎么杀

导读:传奇养生网导读:黄鳝的营养价值有哪些?黄鳝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它全身都是宝,对记忆力、高血糖、视力都有明显食疗效果,是一种营养的鱼类。下面来了解黄鳝的营养价值和吃黄鳝的好处。黄鳝的属性 黄鳝的营养价值

传奇养生网导读:黄鳝的营养价值有哪些?黄鳝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它全身都是宝,对记忆力、高血糖、视力都有明显食疗效果,是一种营养的鱼类。下面来了解黄鳝的营养价值和吃黄鳝的好处。

黄鳝的属性 黄鳝的营养价值、吃黄鳝的好处 吃黄鳝的最佳时间 黄鳝的选购方法 黄鳝的副作用

黄鳝的属性

科属:合鳃鱼科,黄鳝属

产地:在我国各地均有生产,以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

别名:鳝鱼、长鱼、无鳞公子、海蛇、蛆鱼、黄蛆

简介:

黄鳝,也叫鳝鱼,长鱼、海蛇等,味鲜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于质水底层,在我国各地均有生产,以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

鳝鱼体型似蛇,圆筒状。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去,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肉嫩味美。

图片:

黄鳝的营养价值、吃黄鳝的好处

一、黄鳝的营养价值

1.鳝鱼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

2.鳝鱼特含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的“鳝鱼素”,且所含脂肪极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鳝鱼含丰富维生素A,能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二、吃黄鳝的好处

1.增强记忆力

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

2.糖尿病患者理想食品

它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血糖和调节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保护视力

可以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三、黄鳝的药用作用

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

1.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

2.黄鳝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着。

3.黄鳝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4.有人说“鳝鱼是眼药”,过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鳝鱼有好处。

吃黄鳝的最佳时间

6~8月所产的黄鳝最肥。

黄鳝的选购方法

一、要笼捕苗种

黄鳝苗种有人工繁育和自然捕获两种来源。人工繁育苗质量稳定,但目前极少,难以满足人工养殖的需要;自然水域中捕获黄鳝的方法主要有笼捕、电捕、针钓、药捕、针叉和徒手捕捉等,其中只有笼捕苗种成活率高,而另外几种方式所得苗种成活率低。现有打着“人工繁殖”、“特大鳝”、“泰国鳝”、“日本鳝”等等。

二、要深黄大斑鳝

这种鳝个体肥壮,体色深黄,背部和两侧分布不规则褐黑色大斑,大斑从体前端至后端在背部和两侧联接成数条斑线,性情温驯,生长速度快,适合人工养殖。土红大斑鳝也是优质鳝种,但数量少。浅黄和青灰色的细斑鳝生长速度慢。

三、要无病

鳝体表有明显红色带血块状腐烂病灶,为腐皮病;尾部发白呈絮状绒毛,为水霉病;头大体细,甚至呈僵硬状卷曲、颤抖,为体内寄生虫病;肛门红肿发炎突出,为肠炎病。凡带有这类疾病的鳝,挑选时应予剔除。

四、要无伤

以口中常伴有针眼、头部皮肤擦伤、腹部皮肤磨伤、身体有针叉眼等常见。腹部磨伤,如果腹部不朝上较难发现,应注意检查。如将黄鳝倒人3%-5%的食盐水中,受伤个体会立即窜跳起来,这类鳝也在淘汰之列(但也有部分特别敏感的健康鳝会窜跳,应检查外表,仔细辨别)。

五、要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无脱落

病伤和中毒的黄鳝,全身或局部黏液脱落或减少,手抓无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强,或提起黄鳝,黏液明显脱落,这类鳝不宜选做鳝苗养殖。因黄鳝一但失去起屏障作用的黏液就不能存活。

六、要挣逃力强

健康黄鳝,手抓时感觉鳝体硬朗,并有较大的挣逃力量;手抓即着、柔软无力、两端下垂者为不健康黄鳝。

七、要敏感

将黄鳝倒人盛浅水的盆中,游姿正常,稍遇响声或干扰,整盆黄鳝会因突然受惊抖动而发出水响声,说明黄鳝敏感健康。那些“浮头”、肚皮朝上的属不健康个体,应予剔除。

八、黄鳝选深色的还是选淡点颜色的为好

买黄鳝要挑深色的,肉紧有咬劲。黄鳝的颜色与其品种、食物和生长环境有关,与质地相关不大。

黄鳝的副作用

黄鳝属于偏燥食物,食用的时候大多添加海椒等作料,阴虚体质的人吃了容易燥火,导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传奇养生网导读:黄鳝的吃法有哪些?黄鳝,就是我们所说的鳝鱼,它不仅是美味佳肴的食材,也是一种养生鱼类,常吃黄鳝对视力,记忆力都有好处。下面来了解黄鳝的吃法和食用禁忌。

黄鳝的简介 黄鳝的食用处理方法 黄鳝的吃法(做法)大全 哪些人不能吃黄鳝、黄鳝的注意事项

黄鳝的简介

黄鳝,也就是鳝鱼,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

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养血、去风湿、强筋骨、壮阳等功效,对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预防因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功效显着,还可用于辅助治疗面部神经麻痹、中耳炎、乳房肿痛等病症。

黄鳝的食用处理方法

1.用右手的中指关节勾住黄鳝离头部的15厘米左右处,然后将黄鳝用力往菜墩上一摔,猛击黄鳝的头部,待黄鳝无挣扎的时候,左手捏住黄鳝的头,有特有的工具将其钉在菜墩上,右手持刀具在喉咙处横切上一刀,然后向后划开至尾端,剔出脊骨,掏出内脏。

2.将已经去脊骨,去内脏的鳝鱼,切成3到5厘米长的段入清水中洗净沥干水分就可以了。

黄鳝的吃法(做法)大全

一、红烧黄鳝

原料:黄鳝500g,蒜子50g,葱2小段,姜片6片,老抽2勺,料酒2勺,胡椒粉少许,盐,糖。

做法:

1.黄鳝宰杀洗净剁成寸短。

2.锅加油烧热,放入蒜子炒表面微黄;放葱姜炒出香味。

3.倒入黄鳝炒变色加酱油,料酒,盐糖继续炒,锅中汤汁少时可以加少许开水,炒至汤汁收微干黄鳝熟,调味撒上胡椒粉即可出锅。

二、黄鳝汤

原料:黄鳝1条,山药200g,胡萝卜50g,油,盐,葱,料酒25g,胡椒粉3g,香菜,香油。

做法:

1.黄鳝宰杀洗净,把黄鳝切一字花刀在切段。

2.锅中水烧开放入山药焯烫过凉。

3.再放入黄鳝段焯烫洗净过凉。

4.炒锅倒油爆香葱姜;倒入鳝段翻炒。

5.加入料酒炒出香味,然后倒入砂锅加入开水煮上5分钟。

6.再加入胡萝卜和山药,继续炖煮10分钟,加入盐、胡椒粉调味。

7.加入香菜,鸡精;淋入香油。煮开关火。

三、干煸鳝段

原料:鲜活黄鳝500克、芹黄100克、郸县豆瓣20克、素油50克、料酒15克、姜、蒜各10克、盐3克、酱油10克、醋5克、麻油10克、花椒面5克。

做法:

1.选肚黄肉厚的鲜活黄鳝剖腹去骨,斩去头尾,切成约8厘米长、宽于头粗的丝。

2.芹黄切成约4厘米长的节。郸县豆瓣剁细。

3.炒锅置火上,下素油烧至200℃,下鳝鱼丝煸至水分基本挥发后,烹入料酒。

4.移偏火上略焙约3一4分钟,然后移正火上提锅煸炒,并下豆瓣煸至油呈红色,下姜、蒜丝炒匀,加盐、酱油、芹黄稍炒,淋少许醋和麻油和匀,起锅装盘,撒上花椒面即成。

四、清炖黄鳝

原料:鳝鱼1000克,猪油25克,芝麻油750克(约耗25克)鸡汤200克,味精、干淀粉、湿淀粉、醋、精盐、胡椒粉、蒜瓣、葱花、姜末等各适量。

做法:

1.鳝鱼洗净、切窄段,葱、蒜切片,姜切丝。

2.鳝鱼段加入一勺干淀粉,抓拌拌匀;锅烧热,下宽油,烧至七成热,将鳝鱼段下锅炸1分钟左右;炸至表面微微泛黄时捞出,沥干油分;炸好的鳝鱼段放入碗中,加醋、少许鸡汤、味精、盐、姜丝。

3.上笼用旺火蒸30分钟;另取锅烧热,倒少许油,放葱蒜爆香;加鸡汤、醋、盐、味精,烧至沸腾;用湿淀粉勾芡,起锅淋在蒸好的鳝鱼上即可。

五、黄鳝粥

原料:黄鳝350g,大米80g,橄榄油,鱼露,鸡粉。

做法:

1.将大米浸泡3小时,倒入砂锅中。

2.煮至大米粘稠。放入姜丝。放入黄鳝,煮至断生。

3.倒入适量的橄榄油、鸡粉、鱼露,即可关火。

六、黄鳝啫啫煲

原料:黄鳝、姜、葱、蒜、胡椒粉、洋葱、辣椒(红,小)、红酒、酱油。

做法:

1.选用细小的新鲜黄鳝整条过热水去除其身上的膜就可。

2.姜片、葱条、蒜、胡椒、洋葱、辣椒等配料切好备用。

3.猛火加热瓦煲,将葱、蒜等配料用生油炒香。

4.加入黄鳝一起爆炒。

5.盖上煲盖,淋上少许红酒以去除腥味。

6.放进辣椒、果皮,加少许酱油继续爆炒。

7.黄鳝熟透后,马上熄火,趁热品尝。

哪些人不能吃黄鳝、黄鳝的注意事项

一、哪些人不能吃黄鳝?

1.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感冒发热、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急性炎症患者均不宜食用。

2.瘙痒性皮肤病者不宜食用。

3.有痼疾宿病者,如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癌症、红斑性狼疮等应谨慎食用。

二、黄鳝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糖尿病、贫血、子宫下垂、内痔出血患者。

三、黄鳝的食用禁忌

1.黄鳝属于偏燥食物,食用的时候大多添加海椒等作料,阴虚体质的人吃了容易燥火,导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2.鳝鱼最好现杀现烹,不要吃死鳝鱼。

相克食物

黄鳝+枣(鲜):易脱发。

黄鳝+狗肉:身体不适。

黄鳝+菠菜:腹泻。

黄鳝+南瓜:身体不适。 

本文链接: http://www.mmes.cn/shipu/by/18124.html
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