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妇网 > 备孕 > 孕前准备 > 正文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愈后

导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很常见的小儿疾病,因为天气与自身体质的原因,在秋冬季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患上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了。就是什么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呢?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90%以上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很常见的小儿疾病,因为天气与自身体质的原因,在秋冬季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患上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了。就是什么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呢?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婴儿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腹泻、呕吐、发热。高热时可引起高热惊厥,而咳嗽症状不明显,儿童表现为咳嗽、鼻塞等局部症状为主,如为链球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等疾病。本病预后良好。

 

虽说这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后良好,但是也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与保暖,从各方面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当孩子与平时的状态不太一样,出现咳嗽、打喷嚏、咽喉痛的时候,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患上了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了,想要准确的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生病了,家长们就必须对疾病的症状十分的熟悉。下面,妈网百科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一些知识。

 

轻症: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有流泪、轻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感染涉及鼻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

 

重症: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冷感、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可因为鼻咽部分泌物引起较频繁的咳嗽。咽部微红,发生疱疹和溃疡时称为疱疹性咽炎。有时红肿明显波及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渗出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加重,鼻咽部分泌物从稀薄变成稠厚。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压痛明显。如果炎症波及鼻窦、中耳或气管,则发生相应症状,全身症状也较严重。要注意高热惊厥和急性腹痛,并与其他疾病作鉴别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惊厥多见于婴幼儿,于起病后1天内发生,很少反复发生。急性腹痛有时很剧烈,多在脐部周围,无压痛,早期出现,多为暂时性,可能与肠蠕动亢进有关。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有:

 

(一)病原体

 

1、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左右,常见的病毒有:①粘病毒包括流行性感冒病毒(A及B型)、副流感病毒(1、2、3、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②腺病毒:目前有30余种血清型可致轻重不等的上呼吸道感染;③小核糖核酸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B组、ECHO病毒以及鼻病毒。

 

2、细菌: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因为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机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乘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感染,常见细胞为β型A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亦可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二)诱发因素

 

1、特点见第一节,表明防卫能力差。

 

2、育价段全身及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3、疾病影响

 

(1)先天性疾病:常见的如兔唇、腭裂、先心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2)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此外肺结核变为常见诱因。

 

(3)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以及小儿腹泻等。

 

4、环境因素

 

(1)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不良:如住处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阳光不足、家长吸烟、护理不周以及呼儿平日缺乏锻烁防御功能更低下。

 

(2)气候骤变,如寒冷易引起鼻部粘膜舒缩功能紊乱,有利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以后,患者的身体状态整体是非常差的,看着孩子蔫蔫的,家长们的心情肯定也是非常难受的,因此,在发现孩子患有了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及时退热

 

感冒后,可引起发烧,有些孩子发烧后,温度烧得很高,并且出现高热惊厥(也就是俗话说的抽风),这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孩子发热时,及时控制好体温很关键。一般应将体温控制

 

在38.5度以下,当超过38.5yac 应及时用药退热,就可避免发热抽风。

 

用退热药物前,先看好说明,因为不同月龄、年龄的孩子用药剂量也不一样,因此,要结合自家孩子的月龄,合理用药,每日的用药次数也要严格遵照说明,不要因为为孩子退热心急,而多次用药,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2、抗感染

 

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治疗上要以抗病毒为主,故主张暂不用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适合小儿的中成药,或常用的小儿退热药。若确定了细菌感染,则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要千万注意,有些父母看抗生素效果不错,吃完后就又去药店买来给孩子继续用,这是不当的,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而且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今后一旦再使用,对孩子毫无效果,这就会对治病带来一定麻烦。因此,抗生素不要私自使用,一定要遵医嘱,用完后再去医院咨询医生。

 

3、止咳

 

对于轻症的咳嗽,不宜给大量止咳的中药或西药。一般性咳嗽(非剧烈的干咳)不用中枢性止咳药,如咳必清、可待因等。

 

用止咳药要选好时机。在餐后可给孩子使用一些止咳药,防止因咳嗽严重而将食物吐出;在睡前,也可给孩子用一些,让他能安稳睡着;再有就是咳嗽不停时,应及时喝些止咳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之所以让父母慎用止咳药,是因为大量使用止咳药后,咳嗽可能停止了,但感染仍在继续,这就给父母造成了一个假象,孩子的病好了。但感染的继续却使孩子可能发生肺炎等更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4、局部治疗

 

小儿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流眼泪等,服用各类感冒药即可缓解这些症状。

 

流鼻涕时,要选用柔软的纸为孩子擦,而且动作要轻柔,否则,很容易使孩子的鼻子发红、发痛,给孩子造成不适。如果是鼻塞,父母可选用一些滴鼻剂,可起到通气、软化鼻痂的目的,使鼻痂易出来。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居家护理

小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后,除了用药物进行治疗以外,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家进行护理就成为很多家长们都想要了解的问题,在家如何对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进行护理工作才是最正确的呢?妈网百科在这里为你解答!

 

1、让孩子充分休息

 

患病时让孩子充分休息,有利于病的痊愈。在此时不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逗孩子玩。

 

2、多饮水

 

大量饮水除了可对咽部的病毒、细菌起到冲刷的作用,同时能及时补充因退热出汗所丢失的水分。喝水时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如果孩子不爱喝白开水,也可适当加些果汁,让孩子能多喝些水。

 

3、保暖

 

根据情况增减衣物,有些父母爱用被子为孩子捂汗,这可造成高热抽风。当孩子出汗后,用温水为孩子擦干汗,及时换上干净的衣物;在室内,就不必穿得太多,与成人穿得相当即可,甚至要比成人穿得少一些才好。

 

4、空气新鲜、温湿适宜

 

即使是孩子生病了,也要每天开窗通风,通风可以将室内的病毒、细菌吹走,新鲜的空气换进来。一般情况下,在冬季也要保证每天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在通风时,不要直吹孩子,如果有条件,最好一个房间通风完了,让孩子进去玩,再为另一个房间通风换气。

 

冬季北方空气比较干燥,湿度不够,使孩子鼻痂不易出,嘴唇、小脸都是红红的、干干的,这时可使用加湿器给房间增加湿度,或者在暖器上晾湿毛巾为房间加湿。人们感到舒适的室内温度以18-20度,相对湿度40%-50%左右为宜。

 

5、合理饮食

 

孩子感冒时多不爱吃东西,见什么都没胃口,因此家长需给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酸奶、稀饭、面条、面包等,同时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苹果、猕猴桃),这样可保证有大量维生素C抗病毒的作用。

 

患病期间,禁食肥厚味的食品,如炖肉、大虾之类,也禁食冷冻食品,如冰淇淋、凉西瓜等。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误区

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要十分的注意,只有进行正确的护理,才能有效的缓解小儿的病痛,尽快的恢复健康。对于家长而言,应该要知悉关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误区,只有了解了这些误区,才能避免。

 

误区一:输液是最佳的选择

 

多数上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情发展迅速,家长通常认为到医院进行抗生素输液是见效最快的,但孩子年龄尚小,发育不完全,而抗生素对人的免疫力可能会造成伤害,所以家长要慎重。

 

误区二:急于更换治疗药物

 

其实有些治疗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起效要有一定的时间。原则上,如果病情没有恶化,需配合医生坚持用药3天,看疗效,频繁换药不利于疾病控制。可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对症给药。中药中杏仁、麻黄、甘草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选用含有这几味的中成药。可以采取儿童专用药物治疗,中成药比西药相对安全。

 

误区三:关窗捂被,担心小儿受凉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可减少空气中的致病细菌,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因此应该勤开窗户通风。孩子的衣物被褥不要太厚,过热会使孩子烦躁多汗,呼吸急促,加重呼吸困难。

本文链接: http://www.mmes.cn/beiyun/zb/14819.html
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