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一种,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中耳炎的主要发病人群是儿童,所以妈妈们要注意了。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孩子可能会感染到分泌性中耳炎,又因为耳痛不明显,孩子说不清楚,只有在孩子听力受到了明显影响的时候妈妈们可能才会发现然后带孩子去看医生,这样子其实是会耽误了孩子病情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会导致孩子的听力损失,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所以妈妈们要提高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有两种,有可能是机械性阻塞或者是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如长期的鼻咽腔填塞或者孩子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都有可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是听力的下降。有部分患者的头前倾或偏侧的时候,听力可以得到暂时的改善。但是如果积液粘稠,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孩子如果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因为他们对声音的反应都比较迟钝,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到学习成绩下降了妈妈们才会意识到孩子的听力受到了影响。
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耳痛、耳鸣的症状。急性患者的儿童是隐隐的,有时候持续,有时候抽痛。慢性患者的耳痛并不是很明显,据说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症状。耳鸣的话是低调间接性的,就像嗡嗡声和流水的声音一样。如果头部运动或者打呵欠、擤鼻时,耳朵内会出现水声。
总而言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会有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等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改善中耳通气的话,要用物理治疗的方法,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反复施行这种治疗;一种是清除中耳积液,这种方法可以治疗鼓室积液的患者;第三种是病因治疗,这种情况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宝宝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就一定要密切关注以及到医院去看医生。因为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者应该严密观察3个月,等待自然痊愈。一般宝宝如果年龄更小,自愈的几率是更高的。妈妈们不用着急着给孩子用药或者手术。观察的时候,应该要改善孩子聆听的环境。
因为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来说会效果有限而且会有很多副作用,所以都是不推荐使用的。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手术治疗包括首选鼓膜置管术,一般四岁以下孩子都不建议手术。
分泌性中耳炎吃什么药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发病于儿童,而儿童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是有自愈性的,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妈妈们不用急着为还自己寻找吃什么药好,而是应该要在医生指导下观察孩子,让孩子自愈。药物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还会有副作用。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不应该成为抗生素应用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普遍地长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疗等等,这些药物的副作用都是很明显的。
网上流传说积液及黏稠而呈胶冻状的患者可以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沐舒坦)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但是目前没有案例说明咽鼓管通气、口服或鼓室内注射黏液促排剂及其他药物能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其实为了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不要让孩子吃辛辣刺激的东西。
分泌性中耳炎的偏方
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来看属于风邪、痰湿、气血瘀络的,下面妈妈网百科为大家介绍几款中医药方帮助治疗,各位妈妈可以参考一下。
1、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
2、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
3、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
4、黄芪30g ,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2g,地龙12g,黄精15g,葛根15g,丝瓜络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