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妇网 > 备孕 > 验孕方法 > 正文

脉诊能验孕?对话中医教授:把脉能断什么病?

导读: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自清末西医进入中国,至今已然超过百年,但像这场“诊脉断孕”一样将争执摆上公共平台直接喊话的事情却不多见。但是,这场挑战赛的结果,真能给中西医谁优谁劣一锤定音吗?“诊脉断孕”之法古已有之

近日,称“中医是伪科学”的西医“烧伤超人阿宝”在微博上公然发起挑战,测中医脉诊准确率能否超80%,奖金5万元。随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奖金也在网友的赞助下追加至10万。10月12日,成都老中医吕即来通过微博报名攻擂,并表示要拿出20万挑战西医。中西医对战愈演愈烈。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自清末西医进入中国,至今已然超过百年,但像这场“诊脉断孕”一样将争执摆上公共平台直接喊话的事情却不多见。但是,这场挑战赛的结果,真能给中西医谁优谁劣一锤定音吗?“诊脉断孕”之法古已有之,虽为中医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门技术,但毕竟只是中医学领域里的一条细小分支,自然也不能用以评判中医的整体水平,否则就是犯了以偏概全之错。更重要的是,无论这一论战的结果如何,都会是个两错的结局:或否定脉诊、否定中医;或将脉诊神化、将中医玄化。这种极端化的观念一旦形成,必将误导大众,造成患者的求医误区。

 

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医之间的交流,甚至辩论有存在的价值。然而,理性辩论不等于对立叫板。前者为了增进了解、互相借鉴,后者则是为了争一时之气;前者能够促进各自的发展,后者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现在这场看似关注度极高的论战就属于后者。它非但不能解决两种医学的争端,反会使之激化,煽动起双方更强的对立情绪。如果说这次事件存在得益者,或许就只剩下发起人的知名度了。

另外,我们也很想问问:作为一名烧伤科医生,不好好研习自己的技艺,将更多的时间拿去治病救人,偏偏将精力挪去挑战中医临床上一个不常用的技法,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之嫌?

 

其实,中西医间的关系并非水之于火,完全不能同炉。两者属于不同系统,却有着同样的目标,即治愈疾病;它们虽实现路径不同,却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凭经验的中医有着上千年的诊病历史,靠科学的西医也用最直观的检验数据证明了自己。

当然,社会上对中医的质疑并不算空穴来风,中医师行业混乱,不法者趁乱浑水摸鱼,因错治造成病情延误的事也时有发生,但若因此全盘否定中医,无疑太过武断。中医行业急需进一步规范,以正中医之名;西医也应更宽容地看待中医,给其纠偏的时间。中西医从来不是对手和敌人,所以才会有如今“中医院学生要学西医,西医院大夫也开中药”的融合局面。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唯有双方取长补短,才是患者的最大福音。

对话中医教授:把脉能断什么病?

 

《生命时报》:女性怀孕时脉象会有哪些变化,“脉诊验孕”是否真的有效?

中医专家:古代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没有现代医学的化验、B超等方法来判断怀孕,所以医生们通过大量经验总结出脉象与怀孕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准确率。女性如果出现“滑脉”,即脉象圆滑如珠,流畅地滚动,并伴有停经、呕吐等症状,就有可能预示着怀孕。因为人在怀孕时,气血比较旺盛,需要供给胎儿,滑脉便是气血充盛之象。但这也并非绝对,当体内的正气和邪气都盛,相互斗争剧烈时,如痰饮盛、热邪盛的人,也可能出现滑脉。此外,身体健壮的人由于气血旺盛也可以出现滑脉。中医讲究“四诊合参”,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地判断,不能单纯凭脉象百分百地确定。

《生命时报》:对此次西医约战事件您怎么看?

中医专家:我对这种约战持反对态度,因为中医和西医都应当是包容的。脉诊断孕虽有一定的准确率,但它本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西医有方便、准确的判断怀孕的方法,中医也愿意去借鉴和使用。西医常借助于仪器、化验结果判断怀孕与否或诊断疾病,但这些结果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所以我认为这种约战无论输赢都没有任何意义,中医和西医都应该以治好病为目的。

《生命时报》:脉诊的原理是什么,它在中医诊断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中医专家: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公元前5世纪就记载有“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的事例。中医认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五脏的功能关系非常密切,若脏腑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现异常脉象。

 

《生命时报》:中医常见的脉象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该如何调养?

中医专家: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音shuò)、细、滑等。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如水浮木”,一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浮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血流急,则脉多浮数(快)。一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白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舌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可理解为深脉,“如石入水”,一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至筋骨才觉察到脉象搏动。沉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实证可能由气滞、血瘀、食积、痰饮所致,一般常用理气、理血、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所致,一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人参、黄芪、地黄、山药等补益药。

 

迟脉: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一般多见于寒证。因为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寒证一般会出现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症状。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方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

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一般多见于热证。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脉搏跳动快,一般容易出现发热、面红、舌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人平时可喝些金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一般多见于气血两虚或湿邪。血虚则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故脉细小无力,这种情况下一般用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气血。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气血运行不利,脉细小而缓,体湿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饮水、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豆薏米水喝,可祛湿消肿。

《生命时报》:为了不影响把脉的正确性,去看中医前,患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医专家:脉象容易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影响。一般临床上我们希望患者保持平静的情绪,如果患者急匆匆地跑过来,或因为怕自己有大病而十分紧张,都会影响把脉的结果。另外,饱餐后也不适合把脉。

《生命时报》:最后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医把脉诊病有没有局限性呢?

中医专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肯定都是有局限性的。就脉象来说,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比如刚刚讲的浮脉和沉脉,一般瘦人容易出现浮脉,胖人容易出现沉脉,这都是生理性的差异,不能一概当作疾病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脉诊应与望、闻、问诊合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单凭脉诊断孕或诊病。

本文链接: http://www.mmes.cn/beiyun/yy/8035.html
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